年末將近,我們于12月4日迎來了第9個國家憲法日和主題為“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推動全面貫徹實施憲法”的第5個憲法宣傳周。普法常提常新,而只有行之有效的方式,才能將普法行動真正貫徹落實,惠及每一個享有法律權利的居民。
榫卯結構,古代中國領先于世界最璀璨且華麗的一項建筑技藝,凸為榫,凹為卯,榫卯咬合有連接穩固之效。普法,就是將居民必須理解的法律常識進行普及。法治社會猶如一座高大的建筑,只有架構穩固才能風雨不動、屹立不倒,只有構筑精良才能獨樹一幟、嘆為觀止。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,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、建成法治強國更乃重中之重,而普法更是其高屋建瓴下不可忽視的環節。
普法需要“優先適配”。生活中我們經??梢砸姷狡辗ǖ摹吧碛啊保簩W生的思想政治課,茶余飯后的電視法治欄目,街頭巷尾的普法宣傳點……可是要問起普法的內容,那便很難說個具體。生活中處處都有法,而法律種類繁多,知法用法絕非“一招鮮吃遍天”。法律最終作用于人,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著交錯且迥然的身份,這就決定了每個人所涉及的法律知識的范圍是相對局限的。比如,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,《未成年人保護法》的普及是最優先的,而若向他們優先普及《婚姻法》則過猶不及;對于農民工群體來說,《勞動法》《勞動合同法》等法律的普及,遠比常年經商營商的商人所需遵守的《反壟斷法》《反不正當競爭法》等更能令其接受。
普法需要“化零為整”。榫卯的使用從來不是單一的,它根據建筑所需,往往需要成組相連才能嚴絲合縫。普法同理,普及成套的法律知識才能在居民用法的過程中起到建設性的作用。網絡普法的優勢在于當下網絡與居民生活高度融合,信息傳播速率高,相關法律部門可借助媒體手段進行通俗化法律知識的傳播。普法者通過某個與法律相關的社會事件為引,拆解其中包含的法律知識,從而使得受眾更易身臨其境地了解事實真相,從而學到成套的法律常識。而網絡的互聯互通也讓普法者和受眾的供需內容相對接。
普法需要“把握尺度”。榫卯在建筑中只起連接之效,建筑的大部分依然需要磚瓦木石。知名法律教育工作者羅翔老師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這樣談道:“法律只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,如果一個人標榜自己遵紀守法,這個人完全有可能是個人渣?!毖赞o犀利又不失幽默。誠然,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一直倍受社會各界人士關注討論,但法律作為社會治理之底線的地位卻從未動搖。法治社會中,既存在極少數違法亂紀的人,也存在許多品德高尚的人,而更多的是照顧小家、建設國家的普通人。普法只是一種手段,它幫助更多建設法治社會的人更好地去工作和生活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:“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,關系黨執政興國,關系人民幸福安康,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?!逼辗ㄔ诮ǔ煞ㄖ螐妵杏兄鴱娀瘫局?,網絡普法則有著在時代變革與發展中更多的創造性,順勢而用方能不失其效。(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崔洋)